computer-network-note-1
概述
计算机网络定义与分类
计算机网络的定义
- 计算机网络(Computer network)的简单定义: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的、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
- 网络的功能:
- 连通性
- 资源共享
- 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
- 在分布式系统中,一组独立的计算机展现给用户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,就好像是一个系统似的
- 计算机网络则没有这种统一性
- 分布式系统建立在网络之上
计算机网络分类
-
按作用范围(或覆盖范围)分类
-
广域网 WAN (Wide Area Network):作用范围几十到几千公里
-
局域网 LAN (Local Area Network) :通常局限在一个建筑物或一个单位内
-
城域网 MAN (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):作用范围通常是一个城市,常采用局域网技术建立
-
个人区域网 PAN (Personal Area Network) :在个人工作区域实现各种电子设备互连的网络,常用无线技术,因此又称为
WPAN(Wireless PAN),作用范围大约在10m左右
-
-
从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
- 公用网 (public network)
- 专用网 (private network)
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发展概述
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几个阶段
-
主机-终端时代(20世纪50—60年代)
- 计算机以大型主机形式存在
- 终端通过专用线路或通信网络连接到主机上,实现多用户远程共享主机计算资源
-
主机互连时代(20世纪60–70年代)
- 分布在各地的大型主机通过通信网络实现互连
- 1969年,ARPANET建立
-
网络时代(20世纪70年代之后)
- 1978年,TCP/IP协议诞生
- 1983年,ARPANET采用TCP/IP协议
-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推出内含TCP/IP的BSD UNIX
- 80年代起,以IBM PC为代表的微机大量普及,微机之间的互连需求推动了局域网技术的发展
- 随后局域网间互连需求又推动了Internet的快速发展
Internet发展概述
-
第一阶段:ARPANET->网际互联发展
-
1969年,ARPANET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(ARPA—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)建立,冷战产物
-
1983年,ARPANET采用TCP/IP协议,使得所有遵从TCP/IP的计算机可以通过该网络互连
-
-
第二阶段: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
- 1985年,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(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)以 6个大型计算机中心为基础建立NSFNET
- 网络分为主干网、地区网和校园网(或企业网)
- NSFNET覆盖了美国主要大学和研究机构,主要服务于科研教学
-
第三阶段: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
- 1993年起,多个商用Internet主干网逐渐替代了NSFNET
- IP地址、域名管理等均交由专门企业运营
- 商业化极大地推动了Internet的发展,进而形成了目前的Internet格局
Internet特指现在的互联网(又名因特网),internet指多个网络互联形成的网络。
计算机网络的性能
性能指标
-
速率
- 传送数据的速率,即数据速率(data rate)或比特率(bit rate)
- 单位:b/s,也写为bps (bit per second),kb/s、Mb/s、Gb/s、 …
-
带宽(bandwidth)
- 有两种含义
- 原本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,如电话线上信号带宽为3.1kHz(300—3.4kHz);通信线路允许通过的信号频带范围称为线路带宽
- 计算机网络中,指通信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,即最高数据率
- 有两种含义
-
吞吐量(throughput)
- 单位时间内通过网络的数据量
- 常用做实际网络的测量指标
-
时延(delay, latency)
- 指数据从网络(或链路)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,又称为延迟
- 网络时延由多个部分组成
- 发送时延
- 传播时延
- 处理时延
- 排队时延
-
时延带宽积(与滑动窗口息息相关)
- 时延带宽积 = 传播时延×带宽
- 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
-
往返时间(RTT —> Round-Trip Time)
- 又称为环路时延、回路时延
- 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,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应答所经历的时间
-
利用率
- 包括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
-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(有数据通过)
- 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
非性能指标
费用 质量 标准化 可靠性 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 易于管理和维护
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网络体系结构概述
-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(architecture)是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
- 分层原因:实现信息在网络中传输非常复杂,分层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、局部化的有效方法
- 传输介质:有线(铜线、光纤)、无线
- 连接到网络中的计算机硬软件平台各不相同
- 通信双方距离可长可短(可能需经过多条链路)
- 需保证信息传输的可靠性、顺序性
- 需满足各种应用的需要:文件传输、电子邮件、实时多媒体、…
- 典型的网络体系结构
- 1974年,IBM SNA(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)
- 1977年,ISO开始制订OSI(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),1983年形成标准
- TCP/IP
具有七层和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
- 协议数据单元PDU(Protocol Data Unit):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
- 有些文献将多个层次的协议称为协议栈(protocol stack)
实体、协议、服务和服务访问点
- 若干概念
- 实体(entity):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
- 协议(protocol):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
- 在协议的控制下,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(service);要实现本层协议,还需要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
- 同一系统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,称为服务访问点 SAP(Service Access Point)
- 协议对上层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,服务用户只能看到下层提供的服务
- 协议的设计不但要考虑正常情况,还要考虑各种异常情况,较为复杂
TCP/IP的体系结构
网络标准化
概述
- 标准化对于计算机网络至关重要
- 要实现不同厂商的硬、软件之间的互连,大家必须遵从统一的标准
- 标准的分类
- 法定标准:由权威机构制定的正式的、合法的标准
- 事实标准:某些公司的产品在竞争中占据了主流,时间长了,这些产品中的协议和技术就成了标准。如TCP/IP
标准化组织
-
ITU-T
- 国际电信联盟电信委员会(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),前身是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(CCITT)
- 各国按条约建立的机构,主要成员是各国的邮电部,主要负责制定电信行业的标准
-
ISO
- 国际标准化组织(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)
- 义务性组织,主要成员是各大公司技术人员、大学教授、政府官员。
- 负责各行业的标准制定,主要贡献:ISO/OSI RM
-
IEEE
- 电子、电气学工程师学会(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)
- 专业性组织,学术团体,主要贡献:IEEE 802系列局域网标准。
-
IETF
-
Internet工程任务组(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)
-
负责Internet相关标准的制定
-
标准形式:RFC xxxx,RFC指Request for Comment
-
- Title: computer-network-note-1
- Author: Charles
- Created at : 2024-02-20 21:54:25
- Updated at : 2024-02-26 15:12:35
- Link: https://charles2530.github.io/2024/02/20/computer-network-note-1/
- License: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.